
10月14日,我有幸成为滨州赴苏州“体悟实训”队的一名学员。在苏州期间,跟随团队参加了各项党建和项目招引对接活动,近距离感悟苏州发展经验,在实战中锻炼双招双引的本领。苏州改革创新的力度、突飞猛进的势头、转型发展的活力、奋发有为的干劲,既让我“脑洞大开”,也让我坐立不安,当地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发展第一、实干为上的工作作风,带给我很多震撼和思考。
苏州的发展得益于“规划先行、产业超前、抢占发展先机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在考察学习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苏州人的思想解放、理念超前、敢闯敢干。在苏州市规划展示馆、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昆山之路”展馆,我们了解到苏州发展的三宝:“张家港精神”“园区经验”“昆山之路”,其精髓都是“敢为天下先”。在江苏亨通集团的光缆生产车间,我们看到了科技化、自动化与产业的完美结合。在中亿丰控股集团,我们见识了用数字经济和新能源赋能零碳智慧建筑和智慧城市的实践和畅想。在这次体悟实训中,我感触深切的还有苏州干部,他们对于政策的把握、自身的优势、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熟稔于心,如数家珍。交谈过程中我注意到,“政策规定之内的加快干,政策规定之外的探索干,别人没有干过的大胆干”是他们根深蒂固的干事理念,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走访苏州高新区、工业园区,听组织部门的同志介绍工作,到标杆企业实地调研党建,深切的感受到了党建引领切实赋能发展的动力和实效。苏州市用党建优势赋能经济发展的措施得力、融合度高。围绕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光电子产业等25个细分领域,分别成立了产业创新集群党委,把堡垒筑在服务创新集群发展的最前沿。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党委,就带动了70余家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针对220多家智能车联网相关企业聚集的产业创新集群,想进行商业化运作,还需要法律法规层面的规范和允许的难题。市委市级机关工委会同相城区委组织部和智能车联网产业创新集群党委,成立协同攻关小组,加速推进《苏州市智能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市级立法,补链“补”到了关键处。
苏州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组建了高功率半导体激光等13个创新联合体,着力推动引领性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我们了解到,为吸引留学归国人才到园区创业,该园区投入真金白银,政策十分优惠。对入园企业获选昆山和苏州市级以上双创团队计划的项目,能够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资助。目前该园区科技企业落户总数已近1000家。为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苏州多年来坚持为企业提供便捷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苏州几乎每年都会发布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今年发布的《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推出了126条措施、239项具体事项,干货满满、含金量高。
苏州之行,通过对标学习,问道取经,近距离解码苏州发展,更加坚定了我们建设品质滨州的动力和信心。借鉴苏州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工作,在党建引领、双招双引、创新发展方面有以下思考。
深入践行市委“过程党建”理念,切实提高党建引领经济发展的实效。建立“发展遇难题·党建帮解题”机制。成立各领域功能型“行动党支部”,聚焦难题,合力攻坚,借助党建组织优势,推动问题解决。搭建“1+N+X”党建共建平台。以生产要素、合作链条为纽带,依托功能型产业链党委,围绕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党建与发展的融合度。充分调研,找准症结,以丰富多样、精准务实的党建活动,推动产业发展各要素高效耦合,切实发挥党建引领实效。
把“双招双引”作为加快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建立项目储备库。立足本地实际,充分研究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制定产业精准招商清单。提高招商质效。聚焦重点领域,综合运用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等有效方式,聚焦“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推动一批优质项目“落链、落点、落图”。积极引进人才。聚焦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引进两院院士,加强与科研团队合作,依托市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资源,着力满足企业的研发需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解决问题、推动发展、提升质效的关键利器。切实解放思想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把“最多跑一次”作为改革的牛鼻子,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当好服务项目的“店小二”。加快推进人才科研平台建设。力求引进中国科学院、重点高校、大型企业以及知名研发机构设立研发中心,集聚高层次科研团队和高水平科技成果。整合资源探索协同创新模式。依托骨干企业,围绕细分行业关键技术、前沿技术,搭建共享科研平台,探索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滨州市赴苏州“体悟实训”队 王娟)